恆春古城

恆春,綻放的蘭花。
排灣族向天祝禱,一朵嬌豔的瑯嶠在南台灣盛開,恆春縣城的四座城門屹立至今,一百二十年在時節的遞嬗中過去。
猴洞山(三山國王廟與恆春石牌公園),恆春八景詩碑,禁自盡圖賴碑,百年老街,檳榔街,以及自恆春遠眺三台山,虎頭山,西屏山的風光,人文風情在台灣恆春

恆春古城是台灣保留最完整的城門古蹟,已列為國家二級古蹟。四季如春有130年曆史的古城,分東,西,南,北,四座城門,歷經物換星移,古風味猶存。踏著先人的步伐登上城門,油而生思懷幽古之情。
東城門外約100公尺處有終年不滅的「出火」特殊資源景觀,西門城內有百年曆史的檳榔街,彷如重返時光隧道。
恆春古稱「瑯嶠」。「瑯嶠」之名,是排灣族語的音譯,文獻首次見於荷蘭史料。「瑯嶠」的字義有好些表示:一為「蘭花」,意指恆春是蘭花城。二是老地名“ Bujaujau”,則是指“鯊魚”。三則指“瑯嶠”為“琉球”一詞的音轉。史料所載當年恆1874年5個月,恆春發生著名的“牡丹社事件”,日本派軍侵略,清政府分配欽差大臣沈葆禎巡撫瑯橋,到達時發現當地地勢雄偉,進可攻退可守,惠風和暢,四季如春描述葆禎橋「時已殘冬,麥穗秧針黃綠相間,則內地四月間景像也。」恆春之名可能因四季如來。上奏請準築城,以防敵來侵害。定於此時,而後奏准設恆春縣城,是屏恆春古城於清光緒元年改城所在地後,委由各縣仕紳建造,於光緒5年7月15日峻工。恆春城周圍共972丈,厚2丈,有東西南北四門,每個域門頂端所建的砲台高1丈7尺,寬6丈9尺,共分內外兩道。城門共有兩扇,高1丈2尺,寬6尺。城內街道呈丁字型,昔日北門為正門,是古城之官道,這一帶為練兵營,因此甚少居民。現今北門的城址仍保存著著立於清光緒2年恆春古城建城時除四道城門外,還築有城台,城樓,砲台四座。城樓各高1丈2尺7寸,​​寬6丈7尺,深1丈4寸。 1384個城大門。而今城垣大部分還在,但因居住環境改變,城牆多巳破壞,只留了四個城門尚屬完整。為了保持古城景觀的不變,景觀整建工程已展開,整建採用古法,以石灰,糯米,黑糖漿等為建材修建,希望讓百年古城再次重現新生命。
 

此景點不需門票費,請大家共同愛護,也不要亂丟垃圾

景點介紹

【東門】在恆春往滿州的路上,城門上築有牌樓。屏東縣政府在修復時,依古城的原貌建了城牆,從東門大約可以拋光當初四個城門由城牆圍繞的原貌,登上城門可以看到砲台,砲孔,也可以在城木板的馬道漫步,從東門上眺望遠方可看到三台山。

 

而東門至南門間的其中一段城牆,由於興建國小的關係而拆除,改建為較現代化的設計。

 

【西門】實際上是北向,西門位於恆春鎮的中山路上,兩旁都蓋滿房子,把城門擠得只剩下雉堞和門洞,是四個城門中,看起來最小的城門。這裡是以前的當年城內居民多居住於西門及南門附近,以致現今此兩處周邊商業繁榮,人口集中,尤其是今天的西門巷道更狹小。

 


【南門】是四個城門中結構保存最完整的,仍保留有拱形城門及周圍磚砌的城牆,城門上築有飛簷式的牌樓。南門是進入恆春鎮內最容易看到的城門,從墾丁方向進恆春鎮一定會經過南門,現在南門已是恆春鎮圓環的中心。南門在民國69年曾經改建過,與原貌已有點出入。南門是變化最多的城門,目前保留拱形城門及周圍磚砌城牆,上域牆也拆除重建。

【北門】對外地人而言不是很好找,但北門正對著虎頭山,景觀獨特而美,到恆春氣象站附近,問一問當地人很快就可以找到。北門內是街市,從現在北門附近居住的人口雖然不及西門,南門來得多,但是城門周圍都可見到新舊樓房,而且彼此的城牆已修復完成,城門頂部築有樓梯可以使人登上城門思幽懷古,也是四個城門中唯一可讓遊客登樓觀看的城門。北門以前單簷歇山式附軒亭的城褸,現在城裡面什麼都沒有,城頂枯黃的草木和左近破落的農家構築一片蒼涼的景象。

此景點不需門票費,請大家共同愛護,也不要亂丟垃圾

景點資訊

開放時間:全天開放

相關票券/折扣優惠